普益资管市场周报(2017.11.5—2017.11.11)

2017-11-13

- 证券&基金市场 -

  • 本周行情

     

  • 市场热点

监管加强 借基金分红避税或“红利”不再

曾经机构资金在基金分红前短期进入然后迅速撤出以避税,这条路或许要被“堵上”。据悉,监管层或加强对借道基金分红避税行为的监管。

近期传出监管层摸查故意借分红避税行为,已经查了部分基金公司。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其实今年监管层已经就这种现象对部分公司进行过窗口指导。

这一监管风向迅速在业内传开。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机构部人士说,在近期公司晨会上也对此消息进行了交流,公司决定在接下来的基金分红上较为谨慎,即使机构要求也暂时选择规避。

另一位人士则表示,对于明显的借道基金分红避税的行为,业内都比较谨慎,风控严格的公司都不会有类似行动。不过,业内也存在机构拉长持有基金时间、多机构“拼单”等现象。

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新规对持有期限7天以下的投资者加收惩罚性赎回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机构短期借道分红基金的热情。

此外,在近期与机构的沟通中,不少机构已经开始调整对于基金公司的考核标准,未来分红将不计入当期投资利润考核,机构突击申购等分红的动力会小很多。

借道基金分红避税现象由来已久且一度较为普遍,也受到监管部门的注意,基金业内部对这一情况也有隐忧,这个“套利”之路可能逐渐被堵上。

据悉,业内还传出可能对投资者持有期限进一步规范,短期持有者将不再享受基金分红避税红利。这样,机构借道基金分红避税的动力要弱很多,持有时间较长可能会受到净值波动的影响,资金所损失的收益可能超过通过分红避税所得的红利。

待批FOF80 单个基金公司上报总数或受限

目前基金公司上报的FOF已达80只之多,但近日业内传出基金公司上报FOF只数存在上限的消息。部分基金公司在上报第4FOF时遇到窗口指导。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只是部分基金公司遇到的情况,对行业而言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第二批公募基金中基金(FOF)获批未见时间表,依然挡不住基金公司上报FOF的热情,除了已获批的6FOF,目前基金公司上报的FOF已达80只之多。

近日,业内传出基金公司上报FOF只数存在上限的消息。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只是部分基金公司遇到的情况,对行业而言或不具有普遍意义。

作为年度创新产品,公募FOF受到基金公司高度重视。不过,或是为了防止初期一拥而上的局面,部分基金公司在上报第4FOF时遇到窗口指导。有基金公司人士透露,该公司在尝试上报第4FOF的时候被劝退。另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称,之前也听到“同时待批FOF不得超过3只”的说法,若后期有基金公司成功上报第4FOF,他们也会跟进上报。

截至目前,有80FOF待批,华夏基金及汇添富基金上报的FOF基金只数达到4只,其中,华夏基金已有1只获批,汇添富基金上报的均处于待批状态。此外,博时、富国、国泰、诺德等7家基金公司均有3FOF在走审批流程,嘉实、建信、南方等3家已获批首批FOF的基金公司目前仍有2只待批。

一位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称,还未上报FOF的基金公司或满足养老目标基金管理人条件的大型基金公司,未来在FOF设计上都会考虑向养老目标基金靠拢。“一旦养老金相关配套政策落地,首批有历史业绩积累的养老目标基金都是优先受益者。”

养老目标基金投资策略包括目标日期策略、目标风险策略。目标日期策略以投资者预计退休年份作为目标日期,最大的特点是随着目标日期的临近,高风险权益类资产的配比逐渐下滑,而低风险固收类资产和现金资产的配比则逐渐增加。目标风险策略一般分为多个风险水平,注重对不同投资者风险偏好水平的划分,适合对自己的风险认知清晰,渴望在生命周期中主动管理自己的投资目标的人群。

在一些FOF拟任基金经理看来,在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之前,目标风险策略可能更适合国内市场。

- 资管&信托市场 -

  • 本周行情

 

  • 市场热点

昆仑信托房地产流贷被罚,小房地产周期恐接近顶点

日前,昆仑信托领到地方银监局的罚单,原因是“违规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信托贷款”。一般说来,房地产的信托融资,必须用项目融资的形式,信托贷款必须满足四证齐全、二级资质、35%的铺底资金,未满足以上条件的,一般以“名股实债”的方式。或者更隐蔽一点,采用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关联建筑公司提供融资,包括应收账款转让、流动资金贷款等方式。直接向开发商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的少之又少,故说这一次昆仑信托被处罚并不冤枉。

不过,从昆仑信托敢于如此处理房地产业务来看,之前的房地产业务监管并不严格,此事件可以视作一个信号:小房地产周期已经临近顶点。

- 银行理财市场 -

  • 本周行情

  • 市场热点

回归理性,银行理财委外市场洗牌在即

据悉,由于受到监管以及债券市场“牛熊转换”因素的影响,不少中小银行委外投资收益不甚理想,目前已暂停委外业务或正在压缩委外规模的银行不在少数。事实上,自201610月底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基本面走强、货币政策中性偏紧、金融去杠杆逐步推进以及低利率环境的终结,银行委外业务内生驱动力开始下降,委外规模扩张速度已呈边际下行趋势。主要有如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在监管层将银行负债端的同业存单和资产端的同业理财列为重点监管对象、严防监管套利之后,同业理财到期不再续发,同业负债被清理,同业套利创造出来的委外资金在“去杠杆”大环境下大量减少。

其次,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走强、货币政策持续中性偏紧,金融市场利率中枢上行,始于2016年年底债券市场的“熊牛转换”导致大量银行委外产品净值下滑,甚至出现大量浮亏,当初约定的预期收益无法兑现,部分银行与管理人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

最后,目前,不少银行逐渐开始进行管理制度创新、薪酬市场化考核、投资决策流程优化、事业部制设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吸纳了一批主动管理投资能力强的人才。部分城商行、农商行主动管理资产能力逐步提升,开始收缩委外投资比例。

虽然近期银行委外业务增长出现收缩态势,但从长期来看,在强化风险监管背景之下,回归理性发展的委外业务在深刻调整之后依然存在成长的空间,将会以更加健康、稳健、有效的方式开展。同时,随着债券市场调整进入尾声,银行委外业务中固定收益资产配置将迎来建仓的良机,委外业务规模有望触底反弹,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